《道德经》第三章 社会道德

第三章 社会道德

【本义】

不上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也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,恒使民无知无欲也。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,则无不治矣。

 

【通述】

不树立和推崇学习榜样,就不会让民众有争名夺利之心;不推高那些民众不容易得到的东西,就不会让民众一心想着如何窃取它;不有意显耀那些能挑起民众欲望的事物,就不会迷惑民众的心智。

圣人治世,总是削弱人的欲望和意志追求,却教民众如何强大自身,常使他们处于没有知见欲的状态。只有这样,才会使那些有才智的人,不敢通过树立违背天道人性的社会道德来生事。只要符合天然道德,虽然看上去圣人什么都没做,但是天下的一切事情都会自然顺利地发展。

 

【释义】

弗为:无为。

无知无欲:无知见欲,知见欲,也叫知见障,意指认知上的障碍。

:志向追求。

:指七情六欲。

:迷惑。

:显现,突出。

:窃取。

:推高,抬高。

:同“尚”,推崇,崇尚。

 

【图引】

当时,诸子百家时期已经开启,有些人向大家讲解揭示自然和人性之道。还有一部分人,试图通过讲解自己的“社会道德”学说,来影响世间。然而很多社会道德学说的理论,却是违背自然之道和人性规则的。作者对当时和后世的违背自然之道的社会道德进行了打压,并指出一些违背自然之道的社会道德是如何运作的,来避免后世的人们被“洗脑”。

他们的运行模式是:首先,树立一个学习榜样;接着,谁要是在行为上向榜样学习或靠齐,就授予你各种荣誉和难得的物质。通过这种方式,来挑起民众的争名夺利之心。你想得到这一切,很好,那就向我制定的规则靠拢。通过引导和挑起民众特定欲望的方式,来实现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对民众的控制。

紧跟着,作者在整个《道德经》的行文中,也都一直在讲如何防止被偏离自然之道的社会道德所洗脑。那就是让民众关注自己的实际利益,满足民众的实际需求,消贪弱欲,看淡名利,强大自身。

只有这样,即使遇上那些持有各种违背自然之道学说的“智者”,他们也没有了通过“社会道德”来生事的土壤。作者在这里认为,各个学说的“智者”,都是通过树立榜样和学习对象,来达到传递某种违背天然道德的“社会道德”的目的,对民众进行洗脑。

老子在文中提到了“无知无欲”,这是古代的一种表达方式,真实表述是“无知欲”。

什么是知欲?知欲,也叫知见欲,也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判定、理解和思考,都是建立在能否成就自己欲望的基础上的。所以老子倡导的是无知欲,就是回到一种朴素的、正常的,按正常方式来办事情的阶段,不鼓励和挑起大家更高的欲望,并为这个欲望费尽心机。

老子思想,就是让大家恢复到最初的无知无欲状态,无知欲之后,你就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而不是别人告诉你你想要什么。比如,考举人、考进士,是发自你内心,而不是从你刚出生的时候起,你父母和你身边的所有人就告诉你,你的最佳路线是考举人、考进士。

什么是“使夫智者不敢为也”?就是让那些想挑起民众愿望的人,不敢再做这样的事情。

希特勒是如何挑起德国人的愿望和知欲的?他说:“我们雅利安人,是最优秀的民族。我们要在全世界,把这种优秀的民族扩展起来。”他激发了国人内心的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群体认同感,挑起了他们的欲望。

在一些有信仰的国度里,有人可以拿神的名义,挑起仇恨,不让妇女上学,不让男子与女子婚前见面谈恋爱。

这些违背自然之道和人性的行为,在被“知见欲”遮挡的民众眼里,变成了美德,他们自觉地遵守,并监督他人遵守,用扭曲的“社会道德”代替天然道德。

所以,作者在文中,通过讲解天然道德,来打压扭曲人们认知的“社会道德”。并告诉世人,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,民众并不需要一个被推崇的学习榜样,因为他们自己会选择想要学习和效仿的榜样。

如果整个社会的社会道德标准明显违背人性,那它只是一种伪善的存在。

 

178学堂—学知识,增智慧

 

服务说明:

(1)、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,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;

(2)、学分仅用来维持网站运营,性质为用户友情赞助,并非购买文件费用(1元=1能量);

(3)、如遇百度网盘分享链接失效,可以联系微信,管理员都会及时处理的或将资料发送至您提交的邮箱;

(4)、在您未收到文件之前,可以联系客服微信:yem669 进行退款;

(5)、不用担心不给资料,如果没有及时回复也不用担心,看到了都会发给您的!放心!

更多智慧关注公众号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