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第四十八章 消知障

第四十八章 消知障

【本义】

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无为而无不为,取天下常以无事;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

 

【通述】

求学的人,越是学习,其学识就越是增加,他越是学习政教礼乐等违背规律的知识智巧,其知见障也就越是增加。而学道却恰好相反,每天的学习,都是在减少知见障,减少自身的偏私虚妄之念,以至到了最后,能够遵道而行,不妄为。不妄为,方能合道而行,事有所成,有所作为。

治理国家的人,不要常以自己偏私虚妄之念所产生的治国理念去影响和干扰民众。如果因为推行繁苛政举而对民生民意民心产生干扰,看似有为却是妄为,那么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让他来管理天下的。

 

【释义】

有事:繁苛政举在骚扰民生。

无事:即无扰攘之事。

取天下:治天下,管理天下。

无为而无不为:不妄为,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。

:减少。

为道:即学道,指通过修行,来减少自身的偏私虚妄之念,求证天道的过程。

:增加。

:这里指所学的内容,即政教礼乐等违背规律的知识智巧。

 

【图引】

作者在上一章中提出,要明内守,方能不妄为,而明内守的关键是消除知见障。只有消除知见障,方能不妄为,而得其成。这一章,则接着讲知见障的产生和消除。

作者认为,求学和求道,二者是有差别的。求学,每天知识都会增加,但随之增长的,还有知见障,特别是学习那些违背人性与自然规律的政教智巧,学得越多,偏私虚妄之念就越是增加,知见障就越是严重。

人有所识,易有所碍,然不以其状为碍,奉之为常。是故人若心存偏私虚妄之念 ,以至痴执者,虽有耳目,却不分主次远近,难现阴阳虚实,心为诸般表象所迷,此谓知见障。

而求道却不同,求道的目的,在于消除人的偏私虚妄之心念,也就是消除知见障,以求行不妄为。因此对于为政者来说,求道比求学更重要。否则,心存偏私虚妄之念,强推那些有违人性规律、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繁苛政举,看似是为政者有为,实为妄为,这样的人,是不值得让他来管理天下的。

 

服务说明:

(1)、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,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;

(2)、学分仅用来维持网站运营,性质为用户友情赞助,并非购买文件费用(1元=1能量);

(3)、如遇百度网盘分享链接失效,可以联系微信,管理员都会及时处理的或将资料发送至您提交的邮箱;

(4)、在您未收到文件之前,可以联系客服微信:yem669 进行退款;

(5)、不用担心不给资料,如果没有及时回复也不用担心,看到了都会发给您的!放心!

更多智慧关注公众号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6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