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第十五章 明

第十五章 明

【本义】

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:豫兮,若冬涉川;犹兮,若畏四邻;俨兮,其若客;涣兮,其若冰之将释;敦兮,其若朴;旷兮,其若谷;混兮,其若浊。

孰能浊以静之徐清?孰能安以动之徐生?保此道者,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故能蔽而新成。

 

【通述】

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,能通晓诸般变化,思想深刻玄远,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。正因为不能理解他,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:他做事谨慎而为,好像冬天到了河边,不会贸然下水;他警觉戒备,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;他恭敬郑重,好像要去赴宴做客;他散难释险,会让其像冰块消融一样依次进行;他做事质朴本真,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;他心胸开阔,好像深幽的山谷;他浑厚宽容,看上去倒像不分清浊的水。

谁能在纷乱过后,使浊水慢慢变清?谁能在浊与清之间,让水再产生新的生机?保持这个平衡的人不会自满。正因为他从不自满,所以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。

 

【释义】

不欲盈:不求自满。盈,满。

旷兮,其若谷:形容心胸开阔、旷达。

敦兮,其若朴:形容敦厚老实的样子。

:散难释险,名曰涣。

:原是野兽的名称,性警觉,此处用来形容警觉、戒备的样子。

:原是野兽的名称,性好疑虑。豫兮,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。

玄通:通晓诸般变化。

善为士者:指得“道”之人。

 

【图引】

这一章,前文讲了为道者自身的情况和民众对他的认知。从而引出“浊”与“清”的辨证问题。

本章的主旨为“明”,日月两分,阴阳成道,故为明。凡事有两面,即“浊”与“清”。

在《道德经》中,清为本,浊为支。本章在于教人分辨本与末的关系,即原文中的“孰能浊以静之徐清?孰能安以动之徐生?”在本与末之间,清与浊之间,找到一种平衡。即,知源而有支、守内而攻外、识浊而持清。只有这样,才能够做到一方面推陈,另一方面出新,而推陈的意义和价值,在于出新。

 

服务说明:

(1)、资源来源于网络公开发表文件,所有资料仅供学习交流;

(2)、学分仅用来维持网站运营,性质为用户友情赞助,并非购买文件费用(1元=1能量);

(3)、如遇百度网盘分享链接失效,可以联系微信,管理员都会及时处理的或将资料发送至您提交的邮箱;

(4)、在您未收到文件之前,可以联系客服微信:yem669 进行退款;

(5)、不用担心不给资料,如果没有及时回复也不用担心,看到了都会发给您的!放心!

更多智慧关注公众号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